2025年8月1日,符拉迪沃斯托克军港线上融资炒股,历史性的一刻正徐徐展开。一艘中国海军基洛级潜艇,如同归家的游子,缓缓靠岸。它与两艘052D型驱逐舰(绍兴舰、乌鲁木齐舰)、一艘补给舰和一艘潜艇救援船组成威武的编队,正式参加“海上联合-2025”演习。这是中国潜艇首次停靠俄罗斯港口参加联合军演,冰冷钢筋的接触背后,象征着两国海军互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艘引发广泛关注的基洛级潜艇,曾被誉为“大洋黑洞”,以其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进时的顶尖静音性能闻名世界,震慑四方。然而,如今它已被中国自主研发的039B型AIP潜艇超越。选择这艘“过气明星”参演,并非偶然,而是中国深思熟虑后的三重战略考量:
首先,是技术保密优先。基洛级的声学特征早已被美日掌握,而更为先进的039B/C型潜艇的静音技术则领先一代,其声纹数据更是核心机密。因此,选择基洛级穿越美日严密监控的对马海峡,可以有效规避新型潜艇“水下指纹”的暴露风险。
展开剩余73%其次,是政治默契的展现。作为俄罗斯的“亲生子”,基洛级潜艇象征着两国深厚的军事合作历史。尽管中国潜艇总师吴崇建在2017年公开表示国产潜艇静音性能已超越基洛级,但此次选择它参演,是对俄罗斯技术尊严的巧妙致敬,体现了两国之间高度的政治默契。
最后,是作战体系的兼容性考量。中俄潜艇救援船需要进行实艇对接训练,而俄制基洛级潜艇与俄军救援接口标准完美匹配。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青岛演习中,双方救援船首次成功互救对方潜艇,正是借助基洛级实现了“信任破冰”。
此次潜艇的航渡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惊险的隐蔽作战。从东海到日本海,它必须穿越长达222公里的对马海峡——这里平均水深不足百米,布满了美日密集的水下监听阵列。中国潜艇巧妙地运用“电航”和“通气管”交替战术:关闭柴油机,依靠纯电力潜航时,噪音几乎与海洋背景声融为一体;短暂启用通气管充电后立即下潜,最大限度降低被探测的概率。更为关键的是,解放军天基侦察体系实时监控美日反潜机的动态,为潜艇规划出一条安全航线。
当日本海上自卫队P-1反潜机仍在追踪中国救援船时,基洛级潜艇已如同幽灵般悄无声息地穿越了对马海峡。最终,日本防卫省并未发布任何关于中国潜艇过境的新闻,这场“瞒天过海”的行动,充分证明了中国突破岛链能力从理论走向实战的显著进步。
此次演习的核心课目是潜艇救援实艇对接——中俄救援船将分别潜入对方潜艇上方,在漆黑冰冷的海底完成舱口对接。这项训练被视为海军间最高级别的信任测试。“对接时救援船就像盲人摸象,”一位海军专家形象地描述道,“完全依赖对方提供的精确坐标。”2013年中俄首次尝试该课目时,仅使用俄方潜艇进行模拟演练,直到2019年俄军基洛级来华,双方才真正实现了互救实操。
此次中国潜艇停靠符拉迪沃斯托克后,将与俄军“沃尔霍夫”号潜艇共同潜入日本海。中俄救援船将轮流下潜施救,演练构建双向生命通道——这种“把命交给对方”的协作,其意义远超常规联合军演的象征意义。
此次演习参演装备清单也清晰地展现了两国海军发展路径的鲜明对比:中方出动了配备88单元垂直发射系统,可发射YJ-21高超音速导弹的052D型驱逐舰,近十年服役数量超过20艘;而俄方旗舰仍然是苏联遗留下来的“无畏”级驱逐舰,自1991年以来,俄罗斯并未建造任何新型驱逐舰。然而,俄罗斯在核潜艇领域依然保持着领先优势。此次俄方派出最新的“沃尔霍夫”号常规潜艇,其静音性能依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亚森-M”级核潜艇更是被誉为全球最安静的攻击核潜艇。
这种互补性正是两国合作的基石:中国获得了俄方数十年对抗北约的反潜经验,而俄军则接触到了中国先进的舰载电子系统和反潜装备。
对马海峡水下监听站的声呐屏幕一片寂静;符拉迪沃斯托克军港内,中俄水兵合力固定着潜艇缆绳;东京防卫省的会议室里,官员们正反复研判着卫星图像——三个场景在八月的海风中交织成一幅复杂的战略图谱。
当基洛级潜艇锈蚀的艇身与俄军斑驳的码头轻轻碰撞时,这声闷响既是对三十年军事合作的回响,也是对未来太平洋新格局的叩问。潜艇的航迹可以隐藏,但大国博弈的波涛,终将在海面上留下绵长的涟漪。
"
发布于:四川省